资讯

科举制度最初创立于隋朝,经过唐朝的不断完善,到宋朝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在近1400年的漫长科举历史中,真正的顶尖“学霸”并非仅仅是状元,而是那些能够连续夺得解元、会元和状元三项最高荣誉的人,被称为“三元及第”。
进入顺治九年后,举人的拣选政策有所变化。朝廷规定,必须是“三科不中”的举人才可以参与拣选,且仍然是推官、知县等职。随着国家逐步稳定,尤其是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省的地方官员需求不断增加,朝廷放宽了限制,哪怕是当科不中的举人,也能进入“拣选”范围,迅 ...
提及明清科举,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八股取士”四个字。这种将明清科举与“八股取士”画上等号的观念暗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为科举考试“全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出题”,二是“八股文”水平高低是决定考生能否中试的唯一因素。但揆诸史实可以发现,明代科 ...
还令陈晖昆颇感兴趣的是,在480年前,当时的乡试考试也如当今考试一样,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性,由“外籍考官”来担任评卷和排名的工作。
偶翻一本讲陈白沙的书,见其中写道:“20岁那年,陈白沙参加乡里的考试,取得了第九名”又说:“第二年,陈白沙来到了北京,他参加科举考试 ...
原标题:简述明朝科举制度 “乡试”不是“乡里考试” 偶翻一本讲陈白沙的书,见其中写道:“20岁那年,陈白沙参加乡里的考试,取得了第九名 ...
就“正德丙子”湖广乡试而言,两名考试官,也有据可查,分别是儒学教谕林幹与魏纶。 二人所作之序,也分别见于《正德十一年湖广乡试录》(《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第5543页),故上文所提“幹与教谕魏纶寔主其事”之“幹”,应为林幹。
陈白沙,名陈献章 (1422—l500年),广东新会白沙里 (今江门)人,明代大儒。史载陈白沙于正统十二年 (1447)参加乡试,得中举人。这年他25岁。翌年他 ...
就“正德丙子”湖广乡试而言,两名考试官,也有据可查,分别是儒学教谕林幹与魏纶。 二人所作之序,也分别见于《正德十一年湖广乡试录》(《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第5543页),故上文所提“幹与教谕魏纶寔主其事”之“幹”,应为林幹。
然而李渔在考科举这条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他在西元1936年和1939年参加乡试,两次的结果都是落榜,一贯以天才自诩的李渔深受打击,为了发泄心中 ...
就“正德丙子”湖广乡试而言,两名考试官,也有据可查,分别是儒学教谕林幹与魏纶。 二人所作之序,也分别见于《正德十一年湖广乡试录》(《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第5543页),故上文所提“幹与教谕魏纶寔主其事”之“幹”,应为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