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1938年,一封紧急电报从西安送往延安,最终落在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教育长许光达的手中。令人意外的是,电报的内容并非军事或政治机密,而是关乎许光达个人的感情问题。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年轻时,林伯渠曾远赴日本留学,这段经历成为他政治觉醒的重要转折点。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三民主义的理念强烈地打动了他,激发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广大人民疾苦的真切同情。
林伯渠在填写履历表或回忆参加革命的历史时,曾多次提到他是“感于国内广大劳苦群众之受压迫与受十月革命之影响”而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又说 ...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1886年3月20日生于湖南临澧。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延安五 ...
“这次农村小住十日,觉得内容太丰富了,需要虚心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哩。” 这是延安时期,林伯渠在调查报告《农村十日》中的由衷感慨。林伯渠 ...
林伯渠(1886年—1960年),湖南省常德安福(今临澧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 ...
林伯渠很早就主张共产党要掌握军队,在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时,还曾建议中共广东省委多建几个师,但陈独秀当时却认为北伐时机不成熟,在其影响下,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主持军委工作的同志反斥责林伯渠有军阀思想,将林伯渠的正确主张予以否定,结果北伐时第六军兵力仅有3000余人。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1886年生,湖南临澧人。1904年春,林伯渠东渡日本,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此,林伯渠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今天,我们重温林伯渠同志的《农村十日》,就要学习他这种身体力行、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调研作风。尽可能地多到基层、多到乡村一线去,多 ...
3月31日下午,北京西开往长沙的g79列车上,随着列车离湖南境内越来越近,林伯渠的儿子林用三不停地说,“老爷子,快到了。”当天,中国革命 ...
林伯渠 4月2日,常德临澧修梅镇林伯渠故居,林伯渠骨灰安放仪式在此举行,长孙林友苏、侄孙林锋、林新观分别捧着骨灰盒和两块圣土到达铜像广场。记者聂诗茼摄 本报4月2日讯“老爷子,孩子们终于请您老人家的英灵‘回家’了。”林伯渠之子、人社部原 ...
林伯渠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延安时期他取“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之意发起组织怀安诗社,以诗会友,宣传抗战。1980年,《林伯渠同志诗选》出版发行,其诗作是他,林伯渠诗中的高洁清风--党史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