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传统史书对此并未做过多解释,通常提到商汤时,仅称其生卒年不详,名字为履,亦有“武汤”、“天乙”及“成汤”等别名。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汤”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指热水,尤为突出的是它特指温泉。《说文解字》对“汤”的解释为“热水也”。同时,西周金文中 ...
”史书何以名《乘》,朱熹有疑惑,也未作深究,后人更语焉不详。 其实,三国史书名称不同,不是因为所记内容不同,而是因为周王室与晋、楚、鲁三国的关系不同,对它们的立场和评价不同。
可以这样说,中国史书叙事,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少人的位置,古老的“天人关系”的讨论就表明了这一点,只是人的位置越来越受到叙事者的重视罢了。 关于审美。中国史学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史书叙事之美的见解。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这支讨伐董卓的联军并没有打到虎牢关。 而且,刘备、关羽、张飞当时投奔了公孙瓒,远在幽州,并没有参加诸侯联军 ...
本书的旨趣,是揭示中国史书叙事的风格,即第三、四、五、六等章所论,概括说来,就是书事、写人、审美和用意的要旨及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关于书事。这是讨论史书叙事的第一位重要问题。
史书美的华语语系论述提醒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政治与文化渊源,必须不断借用后殖民、反霸权的角度审视。 运用到现实之中,华语语系研究也试图帮助这些弱势的文学体系提高能见度,甚至与主流的中国文学平起平坐,受到应得的重视。
史书美教授的专著《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华语语系表述·呈现》(Visuality and Identity: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被认为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将华语语系形诸文字的著作”,她逗留新加坡期间,接受本报专访时畅谈华语语系研究的立场,从华语语系的观点如何看待新加坡华文文学,以及她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