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他说,当年社运过后,他在大学里工作每天接触很多年青大学生,均看见感受到他们的哀伤,他自己个人也为着社运这事哀伤之余,发现了在受访 ...
心理学家说,哀伤是爱的一种形式。也有人说哀伤是爱的代价。爱和哀伤如同生与死一样,相依而共存,亦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没有爱就不可能 ...
李昀鋆在一席的演讲中分享了如何与哀伤共处。 我的上一份实习是做哀伤辅导,虽然这份工作让我的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累,我的心灵是非常快乐的 ...
哀伤:13 项研究的结果显示有统计学差异和高异质性,敏感性分析后排除部分研究,发现干预组哀伤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在有三个月随访数据的 6 项研究中,随访时哀伤程度较干预后显著减轻。
1.哀伤反应中的麻木是正常的。用麻木来应对巨大痛苦打击并没有错。哀伤反应具有极强的个性化,每个人都有权用不同方式来应对哀伤。 2.哀伤反应中的麻木并不代表不爱逝去的亲人,相反,在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爱是如此之深从而使丧亲之痛无法表现出来。
在高翥的诗作《清明》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清明节这一时刻的深刻情感与社会现象。首联的两句描绘了祭扫的场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这里的‘南北’不仅指地理方位,更象征着四面八方的哀悼者。墓地众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络绎不绝,‘各’字体现了每个家庭的独立与无奈,‘纷然’则传达了人群的拥挤与沉重的情感。尽管人们在祭扫时显得忙碌,却似乎都心知肚明,彼此的痛苦无须多言。 颔联中,诗 ...
本研究聚焦器官捐献后捐献者家庭的哀伤症状,通过横断面调查分析222个伊朗家庭的数据,发现89.1%家庭存在中重度哀伤,其中内疚感(Guilt)评分最高(21.22±5.28),且与捐献者年龄(r=-0.10)和捐献时间间隔(r=-0.17)显著负相关。研究首次揭示自杀相关脑死亡、儿童丧失及脑死亡认知缺失会加剧哀伤,而预先 ...
在各种死亡因素中,他指出意外死亡造成的哀伤程度比较长也比较重,即便是预料中的死亡如癌症,若丧亲者之前没有很好照顾到逝者,还是会觉得 ...
哀伤的阶段理论凸显了人们的哀伤自然愈合和心理援助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危机干预理论会帮助人们渡过疫情的风险阶段。 不论是罗斯的“哀伤五阶段”,还是本土的哀伤理论,都在提示幸存者需要哀伤干预和心理重建。
原标题:国际哀伤治疗专家:拿什么拯救生者之痛?允许人们吐露悲伤,说出逝者的故事,可能会非常有帮助这是一个特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