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今天,我们推出“三伏探哨·新变化 新风貌”系列报道,既聚焦高温下哨兵的战斗风采,也关注科技赋能带来的执勤新变化。在这组报道中,您将看到汗水与智慧的交织、坚守与创新的融合,敬请关注。
周子豪初到哨所是在盛夏的一天。他乘车从营区出发,随着海拔的攀升,气温不断下降。抵达哨所时,周子豪感觉这里的夏天比故乡的冬天还要冷。大雪封山结束后不足3个月,雪花又在一夜间猝然降临。他意识到,要在高原扎下根,就必须习惯这里的孤独、严寒和单调的色彩。
该哨所为季节性哨所,每年天气转暖的时节,一部分官兵将在这里驻哨。 前段时间,一级上士邵佐又一次随新一批上哨官兵进驻该哨所。 哨所位于 ...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初夏,走进“候鸟哨所”五月,春天作别大地,初夏悄然而至。在这个充溢着阳光与花香的时节,驻守高原和极寒地域的 ...
哨所四周全是悬崖峭壁,因山尖独兀、云遮雾绕,又被称为“云中哨所”。 这个名字听起来浪漫,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 当地百姓称这里是“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8级大风更是家常便饭。
风雪中的詹娘舍哨所官兵。 本报记者琼达卓嘎摄次仁曲珍(左)、普赤(中)、达吉走在前往哨所的路上。 新华社记者觉果摄詹娘舍哨所官兵站岗执勤。 庾永杰摄(人民视觉)核心阅读在海拔4600多米的“云中,四十年,情暖“云中哨所”(新时代·面孔)--新闻报道 ...
军武哨所:在界河边传承“守土”的精神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9月28日,记者走进被称为“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第十师一八五 ...
在他的眼里,哨所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一代代女民兵艰苦创业的见证。64年前,大岞村村民在荒地上自发成立大岞海防民兵哨所,面对哨所创建初期条件简陋、资金有限的实际困难,女民兵们自己动手,夜以继日搬荒石、除荆棘,硬是让哨所有了一个雏形。
马崩哨所位于现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村公所大火焰村东北侧无名高地,距中越边境约1公里。该地区谷狭坡陡,多为石丛林地;哨所西侧1公里处,一条马路通往两国浅近纵横。1979年战后,麻栗坡县人民武装部奉命在大火焰村东北 ...
翻新后的天池哨所外景 新华社长春1月18日电题:长白山天池:风雪边关的暖心哨所 梅世雄、刘宝瑞、王琢舒 不久前,新兵刘茂瑞第一次踏上巡逻路,就遭遇零下43摄氏度的极寒天气。 “真是撕心裂肺 ...
哨所的礼物 丰 林 陈武斌 寒冬腊月,高原腹地早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群山之间,那座被风雪包围的昆木加哨所,宛如一叶小舟,停靠在这浩瀚无垠的雪海之中。 几年前,一条柏油公路艰难地“跋涉”到了昆木加哨所,快递的“足迹”也得以深入这座雪域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