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团队在国际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农业绿色发展新成果:首次将“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引入农田生态系统,揭示了土壤“越种越好”的反馈机制,为土壤健康管理提供绿色方案。张福锁说,该方案已经应用于科技小院,力争实现产 ...
中国日报7月25日电(记者 李梦涵) 7月25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农大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王光州副教授、张俊伶教授、张福锁院士等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调控植物-土壤反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Steering plant-soil feedback for sustainable agricul ...
当然,面对种种挑战,任何答案都不是永恒或通用的,《借地而生》提出要“相信土地”。这意味着每种土壤的性质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土壤,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或坏,除非我们偏离了适度,这个‘度’则取决于每种土壤。每个地区的每个人都 ...
证券之星消息,近日东华科技(002140)新注册了《基于CT扫描的土壤孔隙结构重构计算模型软件V1.0》项目的软件著作权。今年以来东华科技新注册软件著作权1个,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6.67%。结合公司2024年年报财务数据,2024年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 ...
砷因强毒性与致癌性,已成为农田环境治理的难题。生物炭虽因高效环保特性被广泛用于土壤修复,但其在好氧环境中对砷行为的影响机制长期不明。该团队研究发现,虾壳生物炭在酸性和碱性土壤中竟展现出截然相反的效应——酸性土壤中显著活化砷迁移,碱性土壤则会强力促进砷 ...
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陈屿、通讯员张惠雯)7月20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王汉中院士团队研发出以油菜为底盘的“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技术,开辟了人类获取绿色有机硒的新途径,生物工厂亩产值有望超千万元。硒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 ...
而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协助下,日本正全力推进福岛核电站的退役工作。除了需处理超过880吨的熔融燃料碎片外,从2023年起,日本已开始将处理过的核废水排入大海,以减少意外泄漏风险,并腾出空间建设燃料移除设施。
在农田里,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根基,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然而,有一种氮肥的长期不当使用,正悄然让土壤变得板结,就像给土壤裹上了一层“硬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氮肥就是氯化铵。
这篇研究揭示了2022年香港深水埗区(SSP)类鼻疽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环境采样和基因组分析发现淡水配水库(FWSRs)表层土壤中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的ST-1996基因型与患者分离株高度同源。研究提出氯浓度提升至1.2 ppm及HEPA过滤器安装等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2023年病例数(p=0.018),为城市化地区水源性传播路径提供了新证据。
土壤修复行业分析报告:目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农田污染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经济发达地区。2023年中国农田土壤调理剂-钝化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轻度污染领域市场规模为19627.94 ...
土壤修复行业分析报告: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市场需求巨大,但根据我国“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土壤污染防治思路,这是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以及人居环境安全出发,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未来,土壤修复工程项目依然保持分情况、分地区开展建设的稳定发展,而咨询类项目,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