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1975年冬天,在中国湖北的云梦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极具历史价值的木牍。这是一封来自两千年前秦朝底层士兵的家书,书信的作者名叫“黑夫”,因此也被称为黑夫木牍家书。这封信不仅揭示了秦朝灭亡的秘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
走进肃穆的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光仿佛在此凝滞。在专门陈列李春亭烈士事迹的展区,几件看似寻常却承载着千钧重量的个人遗物,静静地躺在柔和的灯光下,无声地诉说着一位革命者短暂而炽热的人生轨迹。李春亭烈士生前研读过的教材。泛黄旧物折射青年情怀在烈士实物馆 ...
首先,抗战家书的文本真实,内容可信。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凭证,具有典型的档案属性,是未被雕琢的第一手史料。一封家书,一段历史,每封家书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同时联结着一个家庭。家书反映的历史真实可信,生动具体。抗战家书反映了抗战14年中国人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纸墨之间,原汁原味。
红色家书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为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芜湖市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红色家书映初心”诵读比赛,本次活动由芜湖市委宣传部、芜湖市教育局、芜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主办,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管理处承办。现展播优秀诵读作品。
如今,这些家书走出裴家,成为历史的注脚。浴血奋战的战士们,也曾是谁的子女、父母、手足。那一封封写满柴米油盐的战地家书,正将他们从历史符号,变回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
城市是本书,在行走中阅读。本期的《1公里行走课堂》将带你一起走进南昌路136弄里的傅雷旧居。都说一纸虽短,家书情长;方寸尺素,明修身之道。《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家教经典,汇集了傅雷一家因材施教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傅雷夫妇也因此成为众多中国父母心中的榜样。南昌路136弄39号,就是《傅雷家书》的诞生地。傅雷先生 ...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1942年3月22日,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在缅甸前线作战间隙,提笔写下一封给妻子的家书。信中,浸透着对亲人的牵挂与歉疚,更铭刻着以 ...
17 小时
灵境·人民艺术馆 on MSN家书的重量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李晓一封家书,横卧着一段不能湮灭的历史,经岁月之手摩挲,使它有了时间的重量。有一封1938年投寄的家书,纸张早已变得发黄薄脆。那天,我看着这封家书,几乎屏住了呼吸,生怕一哈气,这张薄纸就会腾空而起,返回到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那封当年从武汉发往这座城市的家书,经过江水巨浪里一艘小船 ...
“家国情怀是我们每个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核心品格,而《家书》,则完成了对二者关系的完美演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4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吉祥说。冷少农是贵州瓮安人。作为贵州人,吉祥对这部话剧很感兴趣,在观看中,他为各位演员饱满的情感演绎所动容。
家书,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情絮语,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它承载着游子的思念、父母的叮咛、夫妻的牵挂。然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里,一封封家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更是映照民族精神、凝聚家国情怀的珍贵镜鉴。
抗日战争爆发,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带头捐款捐物购买公债,侨界积极响应,在3年多的时间内便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极大地支持和鼓舞了国内抗日力量。1939年,陈嘉庚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到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物资。南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