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学者王德威2012年受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到南洋理工大学演讲时,借华语语系(Sinophone)的视野提出“新加坡的10个关键词”,引起巨大回响。两年后他到马来西亚,造访马六甲与槟城等地,重新思考华语语系,改以“华夷风”来翻译,以“风”的属性,加上“土”的概念,试图摆脱华语语系 ...
电影《钢的琴》今天分享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的一篇文章,这是他为台湾麦田版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写的序言,大陆《文艺争鸣》曾刊登。读文字,会让人想起纪录片《铁西区》的画面。世纪末寒冷的东北图景,艳粉街故事迷宫,被命运驱逐的人们,藏在冰面下的血气与深情。
熊德威常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铜仁市工作,曾任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委书记,铜仁市委副书记等职。 2012年2月,他任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副 ...
高德威:有四个例子,中国市场战略、保证固定成本稳定、霍尼韦尔并购体系的建立,以及金融危机期间的无薪休假。 第一个例子是霍尼韦尔在中国 ...
2018年9月12日,李德威教授于重症监护室手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作者供图) 他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李德威。
王德威教授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他这回应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吴德耀文化讲座的邀请,将于本周末在新加坡发表演讲“南洋的‘风’,星洲的‘土’——从文学看历史”,讲座“以新加坡为坐标点,思考南洋研究的新方向”。
王德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 199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2004年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
夏静/光明日报客户端9月14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李德威1962年6月1日出生于 ...
王德威将格局放大到1947到60年代初的冷战时代,把中国的战争视作乱世的一部分,可以发现夏济安的足迹从上海到了香港又到了台湾,在台湾总觉得 ...
王德威说,阅读彼时的这些小说,除了回顾那段血泪,找寻乱世里的某种安顿,更要发掘叙事传统中的一种抒情声音。 文学作为一种想象的领域. 王德威借用巴赫金的“众生喧哗”来形容存在40种语言和17种文字的中国“文”学总貌。
1980年代对于王德威的学术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86年,他回到美国,正是寻根先锋文学兴起的时候。他在哈佛招待的第一个客人是阿城,之后有刘心武、戴厚英、莫言、苏童、余华、王安忆等等。王德威觉得自己得力于那个时代,有种文学爆炸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