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上海昆剧团(以下简称“上昆”)2025年度重点打造的原创剧目《归鸿赋》近日正式建组,该剧以“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为主人公,展现他在岁月变迁中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坚守。上海昆剧团梅花奖得主吴双领衔主演,并特邀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严庆谷跨院团合作。昆曲素以才子 ...
“昆曲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想让年轻人一下子喜欢上昆曲艺术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用一些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吸引他们,慢慢走近昆曲,这并不是件难事。”杨凤一认为,昆曲自身拥有独特的魅力,唱腔唯美,曲词厚重典雅。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黄丹、内蒙古艺术学院师生等现场解读影片,让这场经典赏析成为文化焦点。“昆曲电影《牡丹亭》是改编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同名经典作品的戏曲艺术片。该电影以现代数字技术重现昆曲程式化表演体系。该影片园林布景,既保留了昆曲‘一桌二椅’的写意 ...
白先勇自言与昆曲结了一辈子的缘,他第一次接触昆曲是在九岁时,“在上海随着家人到美琪大戏院看到梅兰芳、俞振飞演出《游园惊梦》,第一次接触昆曲就好像冥冥中有一条情索把我跟昆曲绑在一起,分不开来了。
湘昆,源自元末明初昆曲与湘南地方文化的融合,曾因“吴音难懂”被冷落,如今却在创新中焕发生机。近日,《湘遇·湘昆》在湖南郴州惊艳亮相,通过“老戏新唱”的方式,并结合多媒体、灯光等现代舞台艺术,打破戏剧“第四堵墙”,展现中国独有的美学特征,让观众沉浸其中。 湘昆的创新不仅使其在国内广受喜爱,同时还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开辟东西方戏剧对话新路径。湖南省昆剧团副团长刘婕表示,湘昆的魅力不仅在于表演和唱腔, ...
600年的昆曲如何成为生活新风景?7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王小鹰和昆曲推广人、昆曲澎派闺门旦传人、上海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主任赵津羽,在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主办的“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银发课程”昆曲体验工作坊上,从文物的历史积淀到百年昆曲的文化内涵 ...
《湘遇·湘昆》以此为背景,讲述明代昆曲传人柳生在杜丽娘引领下,于家乡郴州结合湖湘文化元素变革昆曲,从昆曲严谨的“手眼身法步”中融入湘风楚韵,最终创出湘昆并获乡民认可的故事。这一艺术新生,正是湘昆数百年求变、创新的缩影。
昆曲校园教育不同于昆曲剧团的传承,一方面带有专业特点,如“清曲”的传承与研究,另一方面又具有业余性,是昆曲爱好者、赞助者与支持者的圈层。百年间,昆曲校园教育绵延不绝,主要依托于学生社团的小圈子。
精选剧目01昆曲《李清照》北方昆曲剧院时间:7月20日地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看点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她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女词人,以其才子佳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她的 ...
李沁出生在昆曲的发源地江苏昆山,自幼深受昆曲艺术的熏陶。11岁时,她便踏上了昆曲学习之路,凭借自身的天赋与刻苦,她在昆曲领域迅速崭露头角。14岁时,她成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这里是国家为传承传统文化而设立的重要基地,李沁也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 ...
除了演出本身,青春版《牡丹亭》还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讨论。这样的互动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也让更多人对昆曲产生了兴趣。很多年轻人通过观看这部剧,开始主动了解昆曲的背景和历史,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
“昆曲服化道”的魅力,藏在处处讲究的细节里。戏服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艺术原则,旦角的袄裙必绣缠枝莲纹,取“生生不息”之意;生角的蟒袍用金线盘出海水江崖,暗合“威仪四海”气度;水袖长短也皆有定数,文旦用一尺二的“小袖”显温婉,刀马旦配三尺长的“大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