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艺术正经历深刻变革,《真相画报》所呈现的图像思潮,清晰展现了艺术从“草亭渔夫”的隐逸闲适,转向“战火硝烟”的现实关怀。这不仅是题材的转变,更是中国艺术贴近时代、走向大众的重大转折。在此背景下,图像承载集体认知、社会价值和文化记忆之责愈 ...
与会者认为,古元、曹文汉师生版画作品展,又一次让大家看到了新兴木刻版画的精神风貌,提示在当下要坚持注重表现时代人民生活,同时在艺术 ...
50多岁时爱上黑白木刻版画,开始潜心从美学和传统非遗木刻版画中吸取大量营养,经过拜师学艺和刻苦钻研,今年63岁的舒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为了营救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在内的800余名抗日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周恩来同志亲自部署多方力量,由中共中央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及东江抗日游击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震惊中外的粤港“文化名人大营救”。
木刻版画在我国农村广为流传,湖北郧阳也不例外。每逢春节,农村家庭都要请当地有名的木刻版画匠人制作几幅秦琼、张飞、关羽、尉迟恭等古代英雄人物的木刻版画,在大年三十中午12点前贴于家门,守护家庭平安,祈求来年幸福安康,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原标题:曾盛极一时的水印木刻,如何在当代艺术格局下重新定义? 什么是水印木刻?木版水印和现代水印木刻有着怎样的区别?传统水印木刻和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印木刻版画代表作品还有古元的《玉带桥》、黄永玉的《阿诗玛》《吹口琴》,以及江苏水印木刻流派的吴俊发、黄丕谟、张新予、朱琴葆等创作的水墨江南。这一时期的中国水印木刻版画创作主张诗歌般的抒情表达,优秀范例不胜枚举。
他观察水印木刻的功能与形态到分析物性特征与文化属性,从探讨图像复制技术到研究水印木刻的形制生成,从梳理水印木刻的沿革发展到分析着墨雕版和印刷的时代特征,同时,他也观照水印木刻在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文脉再续与阐扬光大,从水印木刻的艺术创作角度作艺术史的研究,尤其对当代 ...
绝版木刻的成名,源于一组《拉祜风情》画作。经过40余年的发展,绝版木刻艺术在普洱大地扎根开花,聚集起一批创作群体,他们拿过全国大奖,也经历过迷茫,但对绝版木刻艺术的热爱从未停歇。
恩和俄罗斯民族乡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即将古稀的俄罗斯族民众李祖庆从小生活在这里,吃着酸列巴,喝着格瓦斯,住着木刻楞。张玮 摄 ...
传承木刻 让“三台木刻”在国潮翻涌 “‘90后’的我,如何在父辈手艺基础上,将木雕木刻艺术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 让更多人喜欢传统手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