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最近帮不少朋友处理面试记录,发现大家都在为同一件事头疼:辛辛苦苦录了面试音,转成文字后密密麻麻一大片,连个标点都没有。读起来费劲不说,整理时还得一句句断句、标重点,本来1小时的面试,光整理记录就得花2小时。
标点使用: 尊重规则. 标点符号为人们的表情达意服务。随着人们表情达意的丰富与细腻,原有的标点符号会有新用法、新含义,新的标点符号也会不断产生。不管怎么变化,标点的使用应尊重规则,并做到一致处理,服务语言表达的需要。
第一个痛点是“效率低到离谱”。我见过不少人,开会时一边录音一边手写笔记,生怕漏信息;会后还要对着录音一句句听,手动敲文字、加标点、分段落。1小时录音,整理成能用的文档至少2小时,遇上口音重或多人说话,时间直接翻倍。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 ...
这个标点符号体例是《新青年》发展史上最为完备、统一的符号,也是今天我们写作和印刷使用的标点符号基线和蓝本。前所未有的标点符号在白话文还不曾流行时就脱颖而出,同时它也伴随着新文化、新文学、白话文的成熟而成熟。
另一个新标点,即问号的前身,在拉丁文中被称为punctus interrogativus,用于表示问题,同时传达一种上升的音调(与之有渊源的感叹号直到十五世纪时才出现)。 最初孕育标点符号的那三个圆点不可必免地受到了影响。
亚东标点本《红楼梦》---“五四”之后,胡适等人大力提倡的白话文,逐步取代了无标点、不分段的文言文。” 亚东标点本《红楼梦》的出版,是20世纪红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一个新的阅读及学术时代的到来。
1939年7月30日,《今日评论》2卷6期发表了王力先生的文章《谈标点格式》。 实际上王先生《谈标点格式》一文的标题若编排为“论标点 格式”或更恰当,因该文除谈标点符号的误用以外,还有汉语文章所引英文首字母是否需要大写和汉语文章横排还是竖排等“格式”上的问题。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