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Dacron”面料刚刚进入中国时,主要流行于香港和广东等地区,而人们也将其音译为“的确良”。当时,大陆的普通百姓对粤语并不熟悉,误以为“的确良”是“的确凉”,以为它穿上去会很凉快,类似今天的冰丝布料。
1979年,中国第一批国产“的确良”原料成功下线。 从此,我国告别了“的确良”布料依赖进口的历史。
信物讲述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介绍,这是一件1979年生产的衬衫,它的面料叫“的确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 ...
上世纪70年代,涤纶纺织面料“的确良”因色彩艳丽、易于打理、挺括有型等优点风靡一时,成为很多人家里的“稀罕物”。有的人家甚至将“的确良”做的衣服当作结婚彩礼的一部分。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自主“的确良”生产技术,只能全部依赖进口。1972年2月5日,毛主席在周总理批示呈送的《关于 ...
蝉鸣撕开盛夏的午后,新埠正街记忆里那些泛着柔光的清凉好物,带着岁月的温度,悄然浮现——童年时的夏日乘凉好物,不仅驱散了暑热,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成为岁月长河中最温暖的清凉印记。
但是,在“的确良”上凝结的不负重托的使命担当,依旧传承至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化学工程率先走出国门,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或许80后、90后很多人不知“的确良”,但“的确良”的确镌刻进上一代人的心头,对于“的确良时代”的情感记忆和感情思索,也会长久持续下去。
1960年代初,“的确良”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 由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只能靠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后来又靠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尽量用于出口创汇,比如北京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等。
“的确良”原料的国产化,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的穿衣需求。 正式投产后,辽化每年生产7.4万吨化纤原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的产量。
辽阳石化是新中国第一块国产的确良原料的诞生地。 对此,64岁老职工郭焕萍满脸自豪。 “三四十年前,的确良衣服是时髦的象征。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