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内务府的全称是“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领导人是“总管内务府大臣”。这个职务并没有固定的员额,通常由4至6名大臣组成。清朝初期,内务府大臣的职务为正三品,但在雍正十三年,经过调整后,内务府大臣的职位被提升为正二品,类似于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等高级 ...
在北宋到南宋时期,由于偏远地区人迹罕至,许多人不愿前往任职,导致州县官员常出现空缺。因此,监司、帅抚等上级官员需要从现有官员或待阙的官员中临时挑选人员来代为管理,形成了“摄官”这一职务。摄官的管理范围受到了地区回避原则的限制,他们不能在本州或邻近地区担任职务,也不能在自己有土地和财产的州县担任职务。这意味着,摄官往往需要离开自己常驻的地方,进行临时的职责替代,这一点与幕职官的短期差遣和催收职能有所 ...
此后之研究宋代职官制度者,若能以此书作为案头必备之参考书,不唯可以不至为《宋史·职官志》中那些歧互杂乱的记载而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 ...
这次给大家带来了北大张帆老师所授《中国古代简史》通识课上所介绍的与“职官”制度相关的工具书,希望小伙伴儿们能有所收获~~ 以下书目分为 ...
职官别名,既是制度之流衍,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广泛地渗透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其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影响,借着印刷术沉潜于书籍之海洋,一直留有陈迹。其数量之庞大,决不少于中国古代全部的正式官名。
从周代金文看一些职官的得名 ——以“御事”“视事”“卿士”为例 作者 谢明文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 ...
他的《宋史职官志考正》是开山之作,是名作,但这不等于《宋史・职官志》研究工作已经终结。邓先生自己也不这样看。限于抗战时期资料之不足,还有不少遗漏。在五十年代,他就提出过需要对《宋史职官志考正》和《宋史刑法志考正》重新进行增补。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职官研究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地理、目录、年表一起,被称为“四把钥匙”。这是因为以职官为核心的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机器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职官的设置沿革,可以清楚地了解皇权的性质及其运作方式。
幕职官的职能是:行军司马,掌军籍、印信、训练、作战部署、粮饷、器械、赏罚等事;判官,掌管使府日常事务及监察工作,由于节度使均兼观察 ...
整理|王玉杰〔恩县〕职官志设官分职,重在安民,守土之官,志在保疆。昔为百里之侯,今之一邑之主。国之安危,人民虽不暇计,及而吏之贤否 ...
《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存疑两千多年的历史悬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周职官制度及相关礼制。自汉代整理先秦经籍,此书得以发现而正式问世。同时,又因此书在官制、礼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