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沙治沙成绩斐然,不断书写“绿色奇迹”,荒漠化防治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在长期实践中, ...
在戈壁滩的深处,某阵管连悄然展开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百草园"。向日葵和太阳花昂首向天,展示出难以掩饰的热情;而那一片片格桑花和百日菊,则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为希望摇荡。此外,藤蔓攀附而上,圆润的西瓜安静地躺在地面,似乎在享受这片宁静的乐土。黄秋葵、虎尾草、蓝莓、苜蓿和甜瓜,种种蔬果与花卉交织在一起,犹如大自然的调色板,绘成一幅美丽的风景,与周围干燥的荒漠和远方起伏的沙丘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自MSN22 小时
向生命致敬
他死后,儿子老扁继承了种树事业,带领着鱼王庄人用汗水与智慧,最终实现了将荒漠变为绿洲的梦想。
本报讯(记者叶满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团队在防沙新材料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寒冷荒漠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带来了有效工具。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工业作物和产品》。
新华社柏林2月21日电(记者褚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21日发布公报,已与蒙古国政府在德国波恩签署协议,确定《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17)将于2026年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办。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 ...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近自然恢复的理念。近自然恢复,即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植被接近的生态系统。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工辅助和管理措施,依靠自然生态过程,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受人为干扰前的状态,从而实现恢复后生态 ...
日前,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因其在科学与政策交叉领域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类别 ...
2024年11月28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派繁忙。如凝固浪涛般连绵的沙丘旁,成群结队的人们挥舞着锄头、铁锹,在脚下的沙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玫瑰花苗。随着最后一株苗栽好,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