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梅贻琦的名字,如今已不大有人提起了。偶尔在论述西南联大的文章里,会夹带一二句关于他的事迹,大抵也不过是"主持校务"之类的话。人们更爱谈论的是那些锋芒毕露的人物,如闻一多之慷慨,陈寅恪之渊博,冯友兰之雄辩。而梅贻琦,则如一道浅淡的影子,悄然隐没在历史的 ...
1961年,同在台湾的梅贻琦和胡适,这两位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因为病痛住进了台大医院。两人时常互相探访,聊起往事。在这段时间,胡适曾婉转地劝梅贻琦,建议他先准备一份遗嘱,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都应该留下清晰的交代。梅贻琦听后,笑着拒绝了。
梅贻琦一生两袖清风没有积蓄,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据梅贻琦夫人韩咏华回忆:在病床旁边有一只他从不离手的手提包 ...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的时候,已在清华服务16个年头,他从一个普通的物理教员,升至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长,1928年罗家伦出任校长后,又派往 ...
编者按: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 ...
梅贻琦被称作“终身校长”,他以其谦虚的行事风格、真诚、坚守和魄力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早期发展,使它成长为国内最受人瞩目的大学之一,在 ...
梅贻琦宽厚包容、独立自由的办学思想。兼容并蓄是蔡元培首义,胡适推向颠峰,但并不等于是北大专利。梁启超从《易经》里摘出的“自强不息 ...
此前梅贻琦的长篇手稿从未见于拍场,这部《梅贻琦日记(1945—1946)》应是市场中已知最重要的一部梅氏手稿,从日事随记可见这一历史大变动时期梅 ...
正是在梅贻琦执掌之下,清华从一所有学术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既有学术地位也有学术名气的名校。1941年清华在昆明 ...
梅贻琦对闻一多,其实颇有微词。 1945年昆明“一二·一”运动后,12月14日,梅贻琦曾就学生复课问题约闻一多谈了一个多小时。在当天的日记里 ...
梅贻琦、金邦正赴美留学。梅贻琦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专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后,根据成绩他本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但因父亲失业,弟妹众多,家里命他回国就业。1914年9月,梅贻琦和在美国考察观光的严修同船回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