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写下这段精准“上班酷刑”描述的,不是当代社畜,而是百年前的保险公司职员、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近几年,一个共鸣无数打工人的网络热词“卡夫卡式困境”,在各大平台中高频热转。
连央视、三联等官媒也在力挺,我们今天的生活,早已被他预言,多篇小说被纳入青少年必读书单、高考语文卷。 这本书以本德曼给朋友写信分享自己订婚的喜讯为导火索,揭示出具有一种伤害性的情感。
2024年6月3日,是弗朗茨·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卡夫卡去世之前,曾多次嘱咐他的密友马克斯·布罗德在他死后把他所有未出版作品的手稿销毁,但他 ...
卡夫卡《神话动物中间的人》。在给菲莉斯·鲍尔的一封信中,卡夫卡如此描述自己:“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正穿着我的旧燕尾服和破 ...
1882年9月3日,赫尔曼·卡夫卡和尤莉叶·勒维的婚礼在布拉格老城广场12号举行。一年后的7月3日,弗兰茨·卡夫卡降生在这个犹太人之家。 卡夫卡的 ...
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现代人很多时候是借助卡夫卡的眼睛认知世界的,这也必然决定 ...
在黄雪媛眼中,弗朗茨·卡夫卡是一个丰富多面的人。如果说“卡夫卡”给人一种疏离警惕、独孤执拗的印象,那么“弗朗茨”就像邻家兄弟般友善亲切。“卡夫卡”和“弗朗茨”两种形象之间的彼此呼应和矛盾共存同样映射着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心灵世界。
贺拉修献给梅克纳的这些诗句,卡夫卡应该不会有丝毫同感,也不会向任何人说出。再次阅读贺拉斯的这些诗句,我忽然意识到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本质性区别。我发现,即使撇开这位罗马人的所有宫廷修辞不谈,这些诗句与卡夫卡的性格也显得格格不入。
“卡夫卡热”之所以在中国经久不退,除了一般原因以外,特殊的理由是中国文化与卡夫卡文学非常投缘,两者几乎是一见钟情,并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卡夫卡与中国结缘,最初主要发生在文学层面。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这属于一种遭遇型的文学影响的发生。
弗兰兹·卡夫卡对性的恐惧,一直是许多历史学家和相关爱好者争论不已的谜团。最近,一名传记作家通过研究卡夫卡好友的日记,得出了对此问题 ...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卡夫卡深受古老的东方文学和东方文化影响,他对日本绘画艺术很感兴趣,对中国古典文学和老庄哲学情有独钟,对中国的木刻技艺和皮影艺术也充满好奇。除阅读印度宗教典籍的德语译本之外,卡夫卡对那些蕴含印度宗教思想因素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