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率领的部队改编为28团、29团,毛主席的部队改编为31团、32团、33团,林彪被分在28团,伍中豪被分在31团。
和谈的失败让张治中开始深思自己未来的归属问题。周恩来副主席看到张治中的困惑,亲自劝慰他,表示如果回到国民党阵营,恐怕会遭遇反动派的攻击,甚至可能会被迫害。周恩来的挽留让张治中十分感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留在北平。
在参加了清华师生组织的南下请愿团之后,张甲洲积极奔走于北平各高校,动员黑龙江籍的大学生回归东北,组织武装抗日。1932年4月末,张甲洲、于天放等东北籍大学生毅然放弃学业,一起回到哈尔滨。
“七一九”事件后,李策隐蔽在贵阳郊区,了解情况、研究工作。西安事变后,李策于1937年春秘密到黔桂边的鹿寨汇报工作,并携带党的有关抗日方面的文件返回贵阳,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7月,贵州全省学生救国联合会诞生,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社会各界抗日救亡活动在贵阳不断兴起。
“九一八事变之后,清华师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中,有一位英烈,他的名字同时被镌刻在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上,他先考上了北大物理学系,后又考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简直是‘学霸’,他就是张甲洲。”7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校史馆内,该校研究生校史讲解队讲解员、教育学院博士生曹若琪,正在为参观的学生们讲述张甲洲短暂却不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