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京报网 on MSN18 小时
咬文嚼字说“面具”
从原始部落的祭祀仪式到现代都市的社交场合,“面具”始终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人类文明中。它既是覆盖面部的器物,也是隐藏内心的屏障;既承载着文化密码,也折射出人性复杂。当我们剥开“面具”的层层含义,会发现它不仅是一种物理存在,更是人类在社会互动中演化出的生存智慧与矛盾体现。
7月5日,《康辉咬文嚼字》长春站读者见面会在言几又新民大街店热闹开场。这场备受期待的活动13:30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门前广场举行,可才11点多,热情的读者们就已排起长队。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其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破防、鸡娃、躺平等入选。作为全国唯一一本 ...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说,观察“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以及这一年度的社会语言生活,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一是类型分布广。
京报网 on MSN1 天
咬文嚼字说“良心”
在汉语的词汇宝库中,“良心”二字朴素得如同巷陌里的寻常灯火,却又厚重得能承载千年的道德重量。当我们说“做人要讲良心”时,这简单的五个字里,藏着一个民族对道德的终极敬畏,也藏着每个普通人对自我的最低要求。 追溯“良心”的词源,仿佛能触摸到古人造字时的温度。“良”在甲骨文中形如谷粒饱满的禾苗,引申为美好、适宜;“心”则是跳动的脏器,被古人视为思想与情感的居所。两字相合,便指向一种美好的心灵状态——那是 ...
《咬文嚼字》曾经统计整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从2006年起每年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工作是编辑完成的,是《咬文嚼字》编辑“集体生病”的成果。 这些高频差错规律性强,一旦了解,就永不再错。
《咬文嚼字》:总决赛音错了,字也错了 2013年10月18日,听写大会进行年度总决赛,主考官为央视主播李梓萌。
《咬文嚼字》最早是给王蒙等作家的作品挑错,挑出10个差错对外公布。 2010年,杂志社发动读者对12位作家集体挑错,其中就包括莫言。
例:《小音乐家扬科》中,扬科去摸小提琴的部分,叙述者一直跟在扬科身边,看着扬科的一举一动。第12自然段后两个句子却成了“后来听到骂声 ...
《咬文嚼字》点评春晚3处错误 主持人读错字 2014年02月10日北京晨报报道 春节长假结束,春晚已经谢幕,但关于它的话题还在继续。
去年“给力”红火一时,但《咬文嚼字》也没有将此列为2011年十大流行语,而今年“给力”势力衰减也证明了《咬文嚼字》当初判断的准确。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524页的释义,咬文嚼字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