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在淮河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有力地支援了江南太平军的各项军事行动。但这时的捻军组织并不严密,多次被清军挫败,力量也遭到了削弱。1863年,张乐行、龚得树等重要首领先后战死,雉河集被清军攻陷,张宗禹、任化邦(任柱)等人率余部突围,窜至河南、湖北、山西三 ...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几乎皆以失败而告终。但在这些农民起义军中,依然不乏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们没能改变历史的结局,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任化邦就是其中的一位。咸丰三年(1853)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 ...
苗沛霖迅速发展成一个拥兵十余万,割据皖北的一方诸侯。他确立了“高筑墙、广聚粮、先灭贼、后称王”的方针,成为皖北震动的一股势力。太平天国尊其为“奏王”,并联络陈玉成共同作战。
甲午战败与“停购外洋船炮二年”决策有一定关系。张黎源新发现的张之万奏折表明,河工支出过巨是户部停购船炮决策的主要理由。笔者认为,1887起河南、山东河工用掉一千八百多万两,有大量款项落入私人腰包,颐和园、三海工程、河工用款等项开支,对海军经费均构成冲 ...
当满洲的八旗兵挥师入关,击溃了流寇,灭亡了南明,讨伐了明郑,真正统一了中国全境之后,却也走上了三百年前蒙古人的老路。这些来自北方的民族南下之后,注定改变不了中原沉溺在繁华安逸中的现实。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皆是如此,当打天下变成坐天下,原本战力 ...
◎唐山 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青衫不解谈时务,漫卷诗书一浩叹。 道光十三年(1833年),21岁的左宗棠首次赴京参加科举,路过河北燕台(今属河北省易县,传说燕昭王曾在此筑台以揽才,又称黄金台),写下八首《杂感》,这是第一首,感于时务,欲有所作为,尽显霸气。 左宗棠一生科举三次,均铩羽。第二次已被录取,因当届湖南考生多绩 ...
然而,若谓荣禄之晋身卿贰,总管内府,只是个人身世及醇王关系所造就,未免疏忽了彼本身的能力。事实上,当同治七年捻军直逼近畿时,荣禄即以赞襄恭王办理防务大事,而被文祥推为“忠节之后,爱惜名声,若畀以文职,亦可胜任”。不过比起慈禧与醇王 ...
铭军,即刘铭传在淮军时的旧部“铭字营”,当初,刘铭传在淮军以善战著称,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过程中战功显赫,从一介参将晋升为直隶提督,但由于头部受过伤,后遗症发作,一度解甲归田。 在养疴田园期间,刘铭传每每念及中国大局,总是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