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一寸山河一寸血,寸寸丹心卫家国。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地处中国大陆北部海疆的日照,率先举起了抗日战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日照先后有3.6万人参军,44万人次民工支援前线,这片热土是众多中华将星浴血报国的沙场,也见证了无数日照人投身抗日洪流保家卫国。
刘伯承和邓小平感到惊讶,主要因为晋冀鲁豫部队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后,已经达到了强大的战斗力。刘邓领导下的部队,兵力已突破42万,其中主力纵队就有28万,地方武装和军区部队也接近14万。这支庞大的力量背后,是八路军129师的基础。这支部队一开始由刘伯 ...
百团大战以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瘫痪交通线为战略目标,军民之间形成“军队主攻据点、民众主破交通”的分工协作。正太铁路破击战中,河北行唐县3000多名民兵、正定县1000多名民兵及新乐民兵配合八路军,对平汉路正定至新乐段的铁路进行破坏,并两次炸毁了沙河 ...
1945年2月,杜惠芳刚刚14岁,在区妇联主任许燕梅和老师王凯的介绍下,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杜惠芳动情地说,“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权利。共产主义事业是为人民办事的,为人 ...
1945年2月,杜惠芳刚刚14岁,在区妇联主任许燕梅和老师王凯的介绍下,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杜惠芳动情地说,“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权利。共产主义事业是为人民办事的,为人民服务的。当时的信仰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始终不忘。” ...
99岁抗日老兵忆穿越敌占区:为解放全中国,生死无畏 ...
那时的孙筠友其实还不明白,根据地的大人们为什么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充满激情。舅舅告诉她,生活的苦只是暂时的,大家都是为了更大的胜利。“原来,没有鬼子的生活如此美好,我对舅舅说,我不走了,我要和你们一起打鬼子。”孙筠友决心跟着共产党,加入抗日救亡的队伍。
1937年,时任北平市卫生局局长的谢振平被日军杀害,生命定格在了45岁。生前的他既是医生,也是军人,同时还是北平的一局之长,大敌当前,他毅然决然地立下了“与北平共存亡”的誓言,拼死捍卫这座城市。谢振平展现出的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和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是 ...
1927年的夏天,杨兴福出生在北团柏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少年时的记忆里,除了田埂上的麦香,更多的是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恐慌。“鬼子的马队从村头过,夜里常能听见枪响。”老人常对小儿子杨顺信念叨,那些被战火撕裂的日子,像扎在心头的刺。
专业文史哲新书推荐《柴德赓日记》(全三册)现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柴德赓先生的个人日记首次公开出版柴德赓 著柴念东 ...
那时的孙筠友其实还不明白,根据地的大人们为什么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充满激情。舅舅告诉她,生活的苦只是暂时的,大家都是为了更大的胜利。“原来,没有鬼子的生活如此美好,我对舅舅说,我不走了,我要和你们一起打鬼子。”孙筠友决心跟着共产党,加入抗日救亡的队伍。
这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雷霆出击——“把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作为全民族抗战当前的紧急任务之一”。伟人以他扭转乾坤的巨手,在中国抗战的战略宏图上画下力透纸背的箭头:“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