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楠卿还透露,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在积极推动智能育种技术的落地应用。通过整合海量的育种科研文献和技术资源,实验室开发出了中国首个种业大模型,填补了我国在智能育种领域的技术空白。这一模型在品种选育过程、农艺性状描述等多个应用场景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 ...
在近日举行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董楠卿分享了AI for Science在生物育种领域的最新进展。他指出,AI技术的引入正在推动育种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为破解育种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近日,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在上海举行,AI赋能生物育种成为热议话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董楠卿在会上分享了中国首个种业大模型的研究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领域取得重要突破。AI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育种效率,还推动了从'自然选择'到'定向进化' ...
杨凌农高区:科技育种绘就全年好“丰”景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王朝阳李煜强陕西金棚种业有限公司年前定植的大番茄育种展示棚内,番茄蔓上已经结出指甲盖大小的果实,长势喜人。
文件还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丰富 ...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在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相关章节,文件提出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这也是“生物育种”连续第五年走进中央一号文件。
2月12日,在勉县长沟河镇汪家河村天麻育种基地,村民将刚收获的天麻零代种装箱。
2月19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酒泉芯农研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人工气候室内,科研人员观察种子生长开花情况。该企业建成室外人工气候室,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创新特色蔬菜种质,加快育种进程。截至2024年底,酒泉市各类作物制种面积达到74.8万亩,生产各类作物 ...
本报讯(记者李晨 通讯员赵慧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团队开发出木薯35K液相育种芯片,在木薯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基因组选择育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木薯育种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园艺研究》。
杂交育种是农业生产中提升生产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技术。通过引入遗传关系较远的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往往能够表现出优于亲本的生产性能,这种现象被称为杂种优势。然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复杂,其预测一直是技术瓶颈。此外,杂交育种中还可能产生一些劣势,如繁殖力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等,这些现象通常与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的不兼容有关。
走进古城街道古城二村胡爱军的番茄大棚,这里的“青甜”番茄迎来了丰收季,绿意盎然的藤蔓间挂满果实。据了解,古城二村共有160多个大棚近240亩土地种植“青甜”番茄,采摘后的番茄经过合作社统一分类打包后,发往上海等一线城市,并凭借皮薄、甜度高、解腻的口感 ...
核心阅读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组成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在茫茫大山中寻优树、于寂寂深林间育良种,推动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取得重大成果。他们选育的杉木良种已推广至15省份,造林面积达3000多万亩。洋口林场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