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7月13日是全球胃肠间质瘤关爱日。中国首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在广州发布。这份由中华慈善总会与胃肠间质瘤诊疗规范和创新协作网共同发起的报告显示:中国胃肠间质瘤患者总体健康评分仅为64.1分,显著落后于荷兰(77.2分)和墨西哥(76.
这项研究首次通过高水平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对于局部GIST特别是中危患者,将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延长至6年可使复发风险降低60%,且不增加耐药风险。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现有治疗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对于高危患者,研究者建议探索>6年的超长疗程方案。研究结果同步发表于《Annals of Oncology》,为2024版GIST治疗指南更新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然而,生存期的显著延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最新发布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活质量调研报告》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中国GIST患者的总体健康评分仅为64.1分,显著落后于西方国家。核心痛点直指药物副作用,报告明确指出,64.8%的患者认为药物引发的副作 ...
每年的7月13日是 全球胃肠间质瘤(GIST)关爱日, 旨在提升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与关注, 让更多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事实上, 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中并不罕见, 但由于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或误诊。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种疾病,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
Elon Musk 旗下的 xAI 本周在 Grok iOS 应用上推出了两位 AI“虚拟伴侣”角色:一位是穿着黑色束身裙、佩戴蕾丝颈圈的日系动漫少女 Ani,另一位是性格多变的红熊猫 Rudi。
而目前,网友rain所知的最新、最大的可用稠密基础模型有4050亿参数。在预训练中,它使用了更近时段的数据(包括人们讨论大语言模型、分享模型对话记录的内容),而且模型本身也经过「退火」(annealing)处理。
中新网广州7月13日电 (记者 蔡敏婕)胃肠道间质瘤(GIST)被医学界称为“不罕见的罕见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李健近日在广州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需加强早期鉴别研究,区分良性与恶性间质瘤,避免过度治疗;另一方面要重视患者生活质量调研,完善长期管理体系。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肿瘤的一种,早期通常无特异性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李健介绍,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黏膜下层,呈“外生型” ...
每年的7月17日是全球胃肠间质瘤关爱日,这个“冷门”的名字我们虽不常提到,但此“瘤”如其名般沉默,它在早期也不易被察觉。直到晚期,肿瘤变大后,患者才会出现症状,即使是晚期才发现,也有治疗方法应对。今天,湖南省肿瘤医院消化泌尿内二科副主任何奕带大家走进 ...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制作了两架水下滑翔机:一架类似飞机的双翼机器和一架独特的四翼物体。 海洋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惊叹于鱼类和海豹等动物尽管体型各异,却依然能够如此高效地游动。它们的身体经过优化,能够高效地进行流体动力学水下航行 ...
65 岁的周先生患糖尿病 10 年,近两个月被胳膊疼缠得夜夜难眠。每天凌晨三四点,左臂从肩膀到手腕突然酸胀发麻,像有细针在皮肤下扎,稍微动一下,痛感就顺着胳膊窜到指尖,攥拳时手指僵硬得像生锈的铁环,得慢慢活动半分钟才能舒展开。 他试过垫厚枕头,却觉得胳膊被压得更沉,疼得厉害时只能靠在床头坐到天亮,白天没精神,空腹血糖也比平时高 1 - 2mmol/L。 糖尿病人夜间胳膊疼的症状各有不同,背后原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