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的书家,一生服膺某家,倾心学之,惟妙惟肖,传前人衣钵。如南宋吴琚,性寡嗜,好古帖,尤喜北宋米芾,其书酷似米芾,有“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之说。明代金琮,学元人赵孟頫,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好事者挖去金琮款字,添上赵孟頫,以欺世人。金琮的字,就连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都非常推崇,每每得到金琮的片纸只字,便装裱成卷,并且题上“积玉”两字,以示珍爱。文徵明尚且视若拱璧,何况一般人耶?!
这种疏离化的体验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忽视的,它昭示着人类主体性在如今时代的某种“崩塌”,以至于构成学术讨论的一个话题。近段时间,刘思达教授的新书《法社会学信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与泮伟江教授的译作《社会的社会》(商务印书馆,2025年)在这个议题上构成了交锋。在《法社会学信札》中,第25-28封信讨论了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认为该理论剔除了“主体”,人被隐藏在系统中,进而忽视了人类的尊严与 ...
来自MSN2 个月
《世界公民:中国哲人信札》[英]奥利弗·哥尔斯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18世纪的英语书信体小说,作者虚构了旅英华人李安济致友人的信件,借此讽喻英国社会,介绍 ...
来自MSN6 个月
王士祯致朱彝尊的两封信札朱彝尊和王士祯均是清初有名的诗人和藏书家,在清代文坛享有“南朱北王”之美誉,两人既有交游又有书信来往。 据史料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