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昆德拉曾经援引纳博科夫的话宣称:“我厌恶把鼻子伸到伟大作家珍贵的生活中去,任何一个传记作者都不可能揭开我私生活的面纱。”他还引证了福克纳的话:“作为个人存在,要有被大写的历史消除、淘汰的雄心,除了我已经印刷的书,决不留下任何痕迹、任何垃圾。” ...
大学时候,我遇到了米兰·昆德拉。最初看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今的翻译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里的关键是,“轻”在生命之中,抑或它就是生命?生命中的“轻”已经让人无法承受,那生命就不要“轻”了。我不是因为昆德拉的故事或表述而喜欢上他的,而 ...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隐身的作家。37年以来,由于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他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直到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逝世,让世人重新将好奇的目光投向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写作,多么古怪的想法!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的意义在于,带领读者更为清晰而深刻地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脉络。 202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阿丽亚娜·舍曼的《寻找米兰·昆德拉》。 这位作者是个铁杆书迷,从20岁起,就非常渴望能与《玩笑》的作者米兰·昆德拉相遇。
甚至有人认为,相比文学成就,昆德拉更像一个思想家。而且,他是一个能够“生活在别处”的思想家。在此之前,许多人认为作家一旦从自己的故土上被连根拔起,就会失去灵魂,但旅居法国数十年的昆德拉却颠覆了这一观念,他的灵感从未消失。
为了躲避麻木,我们麻木地逃向更严重的麻木,为了躲避孤独而逃向更荒凉的孤独。 ——布洛赫,《无罪者》 我忽然看出来,离开历史方向盘还是有可能生活的,一种新的、原先未曾估计到的可能:原来在历史飞腾着的翅膀下,居然隐藏着一个被人遗忘的、日常生活的辽原。
本文摘选了米兰·昆德拉生命最后几年的碎片。作者弗洛朗斯·努瓦维尔和丈夫马丁是昆德拉夫妇多年的好友,陪伴昆德拉走过他生命的最后一程。她写下了她对昆德拉作品的理解,记录下了与昆德拉和其妻子薇拉共度的最后时光。
作者指出,昆德拉的复调写作受到以“42小组”为代表的捷克先锋派的影响,这个组织成员所擅长的碎片化、复调和循环结构,正是昆德拉小说的特点。
昆德拉将贝多芬的第131号弦乐四重奏视为结构完美性的顶峰,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早期奏鸣曲结构的故有缺陷:“最重要、最有戏剧味、最长的乐章是 ...
纪念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离开了这个世界,前往另一个别处。无论是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他生前最后授权出版的《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 ...
今年7月,米兰·昆德拉在法国去世。他出生于捷克,后来流亡海外,在90岁时重新获得祖国的公民身份。终其一生,身份问题与民族命运始终是他关心的议题。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米兰·昆德拉生前最后授权出版的一部 ...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有三件事经常被人谈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流亡作家、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昆德拉数日前逝世(2023.7.11),终年94岁,得享高寿,但人们对他的一般印象依然维持在他中年至初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