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盛夏时节,走进白银市平川区西格拉滩,成片的玉米挺拔舒展,翠绿的藜麦叶片泛着光泽,南瓜藤蔓相互缠绕,金黄的花朵点缀其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今年是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通水的第二年。得益于黄河水的浸润,曾经黄沙漫卷、植被稀疏的荒滩上,如今已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 依托中部供水工程南干渠的稳定水源,平川区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推动实现生态改善、粮食丰产与农业发展多赢。 自去年3月通水以来 ...
中新网拉萨7月24日电 (李林)吃过晚饭,家住西藏拉萨市仙足岛的次仁卓玛同往常一样,牵着孙女的手,沿着拉萨河散步。近处水鸟飞翔、远处蓝天白云,让人驻足欣赏。 曾经的荒滩变了模样,得益于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二期)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该工程的基本完工,不仅带来了4.1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也盘活了仙足岛、太阳岛闲置的绿滩资源,让千年古城拉萨有了城水相融的亲水空间,水系相连、涵养生态 ...
7月23日,在左权县麻田镇下口村的高山冷水蟹养殖基地,合作社负责人赵瑞鹏正忙着查看蟹苗长势。这片占地120亩的养殖园,是晋中市唯一的螃蟹养殖基地,年产值超百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宗先生是北京密云某村村民,早在1999年就与村经济联合社签订了《荒滩租赁合同书》,承包村集体荒滩,经村委会认可建设养殖场及配套设施,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用于合法生产经营。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甘肃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市委网信办,兰州新区党群政法和社会工作部,甘肃省互联网发展促进会等单位协办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奋进甘肃”专题活动,7月15日—7月20日,陆续走进嘉峪关、敦煌,张掖 ...
驱车驶入西格拉滩,一片片绿色的农田取代了昔日的荒滩。挺拔舒展的玉米连成青纱帐,藜麦随风摇曳,叶色青翠,南瓜藤蔓匍匐铺展,金黄的花朵点缀其间,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荒滩重生的生命之源 转机出现在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通水之后。
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万亩藜麦在旷野中繁茂生长。谁能想到,两年前的这里,曾是满目苍茫的戈壁荒滩?当第一次见到藜麦这个新物种时,萨迦县扯休乡副乡长贡布直言不讳:“很好奇,老百姓起初都认为这是一种药材。”那么,高原藜麦究竟是如何实现“从无到有” ...
山东,东营,从盐碱荒滩到“鸟类国际机场”,这里已成为重要的全球候鸟补给站。黄河三角洲的绿色诗行,是湿地潋滟与楼宇挺拔交织的崭新画卷。   明潭公园的碧树清波间,一袭粉羽的国宝“嬛嬛”,是这片城市绿洲跃动的红宝石。朱鹮在东营的“城区安家记”,藏着鸟类安家城市的密码,是东营十年湿地修复的缩影,是人鸟共居的生态文明答卷。   让我们跟随朱鹮,走进这座生机勃勃的家园。
位于我省西部嫩江与洮儿河冲积平原上的镇赉县,曾是一片让人心生叹息的土地,曾被判定为“不适宜耕种”的盐碱荒滩,如今却迎来了惊人的蜕变——水稻种植面积达155.9万亩,年产20.6亿斤优质大米。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成为滋养一方的“黄金粮仓”,更成为国家粮食安 ...
过去,盐帮由12-16人组成,赶着1000多只绵羊,每只羊背20斤盐,24小时不间断赶路。羊儿边放牧边运输,无需额外准备饲料,这是高原人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盐袋从不卸下,羊儿夜晚就靠着凹槽休息。
近些年,记者来到青藏高原牧区采访,牧民群众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新变化:越来越多的荒滩返绿了,草长得越来越好。
人民网健康频道 on MSN2 天
汾河盐碱滩涂上建起“植物梦工厂”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农民在采摘爱农农业示范园种植的甜瓜。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韩荣通讯员杨润德汾水汤汤,流淌千年。在这条孕育了山西文明的母亲河畔,荒芜滩涂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通过科技引领、机制创新驱动,让荒滩蜕变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