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7月22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以《大美中国 甘肃民勤 科学治理盐碱地 ...
“自中部供水工程通水以来,黄峤镇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实现每季作物节水5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30%以上,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平川区黄峤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耀旭表示,将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实现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到65%以上,进一步推动全镇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万生馨 张立超) ...
自去年3月通水以来,平川区盈祥种植专业合作社乘势扩大种植规模,今年在流转的上千亩土地上,种植了玉米、南瓜、藜麦、西甜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 “我们种了100多亩的贝贝南瓜和600多亩的西瓜,还种了些藜麦。有了黄河水灌溉,作物长势很好。”看着眼前收获在望的农田,平川区盈祥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得军颇为感慨。
盛夏时节,走进白银市平川区西格拉滩,成片的玉米挺拔舒展,翠绿的藜麦叶片泛着光泽,南瓜藤蔓相互缠绕,金黄的花朵点缀其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7月22日,小记者们来到充满神秘色彩的刀郎部落景区,开启了沉浸式文化体验。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小记者们首先步入刀郎文化起源馆,古老的器具、泛黄的书籍以及逼真的场景还原,生动再现了刀郎人迁徙、定居与文化形成的历程,令小记者们惊叹不已。下午,在胡杨展示区 ...
曾经的荒滩变了模样,得益于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 (二期)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该工程的基本完工,不仅带来了4.1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也盘活了仙足岛、太阳岛闲置的绿滩资源,让千年古城拉萨有了城水相融的亲水空间,水系相连、涵养生态,滋润古城。
7月23日,在左权县麻田镇下口村的高山冷水蟹养殖基地,合作社负责人赵瑞鹏正忙着查看蟹苗长势。这片占地120亩的养殖园,是晋中市唯一的螃蟹养殖基地,年产值超百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甘肃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市委网信办,兰州新区党群政法和社会工作部,甘肃省互联网发展促进会等单位协办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奋进甘肃”专题活动,7月15日—7月20日,陆续走进嘉峪关、敦煌,张掖 ...
驱车驶入西格拉滩,一片片绿色的农田取代了昔日的荒滩。挺拔舒展的玉米连成青纱帐,藜麦随风摇曳,叶色青翠,南瓜藤蔓匍匐铺展,金黄的花朵点缀其间,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荒滩重生的生命之源 转机出现在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通水之后。
山东,东营,从盐碱荒滩到“鸟类国际机场”,这里已成为重要的全球候鸟补给站。黄河三角洲的绿色诗行,是湿地潋滟与楼宇挺拔交织的崭新画卷。   明潭公园的碧树清波间,一袭粉羽的国宝“嬛嬛”,是这片城市绿洲跃动的红宝石。朱鹮在东营的“城区安家记”,藏着鸟类安家城市的密码,是东营十年湿地修复的缩影,是人鸟共居的生态文明答卷。   让我们跟随朱鹮,走进这座生机勃勃的家园。
位于我省西部嫩江与洮儿河冲积平原上的镇赉县,曾是一片让人心生叹息的土地,曾被判定为“不适宜耕种”的盐碱荒滩,如今却迎来了惊人的蜕变——水稻种植面积达155.9万亩,年产20.6亿斤优质大米。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成为滋养一方的“黄金粮仓”,更成为国家粮食安 ...
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潍坊峡山区王家庄街道杜家庄村旁,小辉家庭农场的藕塘在夏日的阳光下铺展出连绵绿意。荷叶亭亭如盖,其下水流中,小龙虾悄然潜游——这幅“荷虾共生”的生态画卷背后,是农场主肖银龙十六载点“废”成金的奋斗史,更书写着传统农业向绿色循环模式突围的振兴样本。荒滩开垦:百万投入唤醒沉睡湿地 ...